
【健康online】忽然自覺靚仔又叻仔?小心「雙相情緒障礙」突襲
總是自覺停不下來、不停說話、經常亂花錢,或忽然自我感覺良好、認為自己「好叻」,突然出現這些性格巨變,小心是患上「雙相情緒障礙」。精神科醫生指出,患者多於年青時期發病,出現一些較大的壓力事件、缺乏睡眠及飲酒都可以引致病發,對工作及生活帶來負面影響。
記者:梁麗兒
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表示,雙相情緒障礙(Biopolar affective disorder)、前稱躁狂抑鬱症的患者,可出現兩種極端的情緒,例如病發時情緒變得高漲或抑鬱。若發病時屬情緒高漲,患者會覺得自己「好叻、叻過晒身邊所有人」,甚至「叻過李嘉誠,忽然要去做生意」。有些患者甚至會因而亂花錢,包括盲目投資、隨便買樓或訂購名車。高漲情緒令患者睡眠意欲減少,並會不停說話,包括與陌生人傾計,或與屋企樓下的看更長時間傾計,但內容卻沒有意義。
另一種發病情況是表現抑鬱,患者情緒變得低落、不開心,容易疲倦,又會忽然覺得自己很無用,不想返工及見人,寧願留在家中。睡眠也會受影響,可能會失眠或睡眠時間很長。
醫學界認為患上雙相情緒障礙與腦分泌失調有關,例如血清素或多巴胺增加而致病,張指,遺傳

枱面混亂,可能係一種病? 專注力失調大測試
有人話書枱愈亂,愈有創意,不過在醫學角度,有可能暗藏「隱疾」,因為這是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(ADHD)患者,其中一項常見的行為特徵。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解釋,有些患者更會遊魂、坐唔定、經常漏帶鎖匙銀包、事情怎也記不住。 成人們想知道,點樣為之有問題?即check! 以下是美國精神醫學學會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第五版(DSM-V)的 ADHD 診斷條件,先看看有沒有這些癥狀: A.專注力不足癥狀 1/難以長時間專注於同一件事情,如:學習、日常活動、遊戲 2/難以注意細節,容易因此犯錯 3/難以按照指引做事,經常無法完成日常事項 4/難以細心聆聽別人的說話 5/做事經常缺乏條理,難以妥善安排如有關學習、活動、生活等事宜 6/經常遺失日常學習或活動的所需用品 7/抗拒或不喜歡那些需要全神貫注的事情 8/很容易受周遭環境或事情影響而分心 9/常遺忘日常生活中已安排的活動,如忘記約會的時間 成人專注力不足的患者,不少經常漏帶鎖匙。 B.過動、衝動癥狀 1/常手舞足蹈,或在座位上不停地扭來扭去,難以安靜下來 2/在課室或需要安坐的場合,經常擅自離座

Dr.東:兒童睡前癖好多 毋須強行糾正
小朋友總是喜歡搓着被角或毛巾,或者要撫摸媽媽耳朵或頭髮才能入睡嗎?不少家長擔心子女這些「怪癖」影響成長,甚至強行糾正過來。有精神科醫生表示,這些睡前癖好並無糾正的必要,反而能給予兒童安全感,有安穩舒適作用,多達80%至90%小朋友有這些習慣。強行糾正反令他們焦慮不安,長大後容易演變成內向、被動性格。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表示,兒童由出世至2歲時習慣被母親抱在懷裏,當離開大人懷抱、獨自在床上進睡,容易將從母親處獲得的安全感轉移到柔軟物件上,例如毛公仔、毛巾或枕頭,有些喜歡摸自己或媽媽耳朵或頭髮。部分小朋友甚至長期抱着同一條毛巾入睡,「有佢自己陣味,聞住嚟瞓就有安全感,你洗咗佢陣味反而唔鍾意。」 這些睡前癖好並非怪病,張漢奇建議家長毋須過分擔心,兒童一般去到5至6歲,對生長環境及外界有安全感,就會慢慢戒掉。家長強行糾正小朋友這些行為,等同剝奪他們安全感來源,容易令其變得焦慮不安,難以入睡,長大後可能形成內向性格,容易依附他人,難以獨立。同樣道理,若孩子哭鬧,家長不去抱抱安撫,由得他們「喊到七彩」,長大後亦較易有焦慮。 即使睡前癖好持續至成年,張漢奇亦

【指尖陀螺】刺激手部提升專注力 未必能減壓
指尖陀螺熱潮殺入本港,有店舖更包裝此陀螺為「減壓神器」,聲稱能抗焦慮甚至輔助戒煙。美國有研究指,專注力不足人士玩指尖陀螺可以提升專注力。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指,專注力不足人士往往會「隻手不停郁、捽住嘢,或一路行一路摸牆身」,透過手部刺激獲得舒服感,從而變得集中。他認為指尖陀螺是一種無傷大雅、提升患者專注力的小工具,但無法取代正統的藥物治療,而沒有專注力問題人士玩陀螺則無效用。 記者 梁麗兒 指尖陀螺減壓效用因人而異,未必人人玩陀螺都可釋放壓力。張指出,當人面對壓力,只要離開壓力環境,將注意力集中於其他事情,如放低工作走去聽歌、打機、寫書法,甚至有人會擦鞋、做家務,都可讓人放鬆及減壓,幫自己「cheer up」(振作),關鍵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。指尖陀螺被標榜為減壓神器,相信也是同一道理。港人多三分鐘熱度,張認為指尖陀螺只能帶來短暫風氣,如加入𠝹刀更帶來危險需要留意。 都市人壓力沉重,正面處理壓力很重要。包括學習正向思維,避免事事鑽牛角尖,要接受人無完美,不能要求所有事情都要做到滿分。適當時學習「say no」,不用將所有事情都「攬上身」。做自己

【壹級急症】潔癖=強迫症?多數患者是緊張大師或完美主義者
強迫症,英文簡稱OCD,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說:「在精神科中是指有些思想屬於自己,自己去想一些奇怪的事,並覺得不合理、很無稽,但不停在腦海中纏繞,因而產生不安感,這是強迫思想;而強迫行為是會重覆做一些行為,而不做這些行為就會不安,有些病人兩樣都有。」 強迫症當中,男女的想法有點不同,女性傾向邋遢,即所謂潔癖,或者會出現焦慮。張漢奇舉例:「有病人覺得雙手很髒,洗五次手都不乾淨,但不安感令她要去洗手。洗手當刻令她短暫安樂,但洗完又會反問自己,為什麼洗六次,為什麼做這麼無稽的事,為什麼覺得不合理又做,令患者大感不安。」 而男性則傾向去想會不會傷害人,擔心會否在不適合的地方做不適合的事。例如去教堂擔心說了不雅的說話,或者行街會怕大樹會突然倒塌。 強迫症的主因是受遺傳所影響或腦分泌不尋常,而大部分強迫症的患者一般都較容易緊張或是完美主義者。但這兩種人不等於一定會患上強迫症,張漢奇解釋:「例如完美主義者,喜歡雙手乾淨,地板乾淨,因而拖很多次地,但不會有不安感,亦覺得合情合理。但強迫症患者會自己覺得不合理,加減一些行為,最重要是會產生不安感。」 強迫症的患者

Dr.東:暑假喪玩 小一生易患開學恐懼症
臨近暑假尾聲,家中小朋友突然胃口變差、精神恍惚、對有趣事物提不起勁,可能是「開學恐懼症」作祟。精神科醫生表示,開學恐懼症並非真正病症,只是一種懼怕開學的心理狀態,但卻會令身體發病,包括嘔吐及發燒。兒童在暑假期間瘋狂日夜打機、暑期功課「郁都未郁」,令生活難以調適過來,最易中招。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表示,小朋友懼怕開學,多數有三大原因,第一是對新學年存有太多不明朗因素,此情況多發生在幼稚園升小一的學童身上。面對新校園、新老師,又換過一批新同學,心裡難免不安。此外,暑假時玩得太瘋狂,生理及心理狀態難一下子適應過來,也會對開學心存抗拒。 上述兩種情況在開學後一至兩周,兒童可慢慢習慣及適應。第三種情況較難處理,一些對自己要求高的兒童,擔心新學年「有人叻過自己」、「再考唔到頭幾名」而悶悶不樂,此類兒童性格一般較為內向、慌張、缺乏安全感。若不加理會,有機會惡化成拒學症甚至焦慮症,不願前往學校。 張漢奇表示,曾診治一名剛升中一的十四歲女童,小學時成績優異,升讀英中後成績追不上同學,常被老師留堂補課,久而久之不願上學。由於父母每日一大早外出工作,女童常睡到正午,

思想搭錯綫疑心重 精神科醫生分析思覺失調治療方法
思覺失調是甚麼?思覺失調是一種早期不正常的精神狀態,即思想和感覺脫離現實,常見有妄想、幻覺、思想及言語紊亂等情況。以下是3個患上思覺失調的個案: 年青少女常被跟蹤? 14歲的Bonnie,一向是乖巧聽話的小女兒,性格偏向文靜,但自從與同學參加宿營活動後,便經常哭喊且變得「驚青」,時常自言自語,又鎖自己在房間! 原因是覺得有人在窗外以長鏡頭窺覬,在街上則有懷疑有人從後跟蹤,所以不肯出門上學,甚至連沖涼也不敢開燈,又要媽媽陪伴在旁。 中年男受監視? 年屆40的David,有穩定的工作,惟近期開始上班時很不舒服,覺得同事用特別的眼光留意他的一舉一動,又認為四周的人用奇怪的眼神望向他,搭地鐵時陌生人均避開他,繞道而行。 退休人士疑太太越軌? 已退休數年的黃伯,近期與太太經常吵架,因為他覺得太太有「異心」,經常打扮得漂漂亮亮才去上班,又經常神秘地與人通電話,於是覺得太太有外遇另結新歡。後來他更跟蹤太太,即使沒發現甚麼,也依然無法退去「戴綠帽」的疑心。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指出,思覺失調很常見,約有1%的人口患有此病,雖然大部分患者也在年青階段病發,但無論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