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專家話獨自飲酒 越飲越愁
【本報訊】哪些人是冬季抑鬱發作的高危族?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表示,除了本身是抑鬱症病人,在過時過節的日子,曾與伴侶發生大事件如吵架、分手等,或性格較孤僻、少朋友、抗壓力低,又或經常要單獨工作,少與同事接觸的人,例如夜更的士司機、電話接線生等,也較易在冬天抑鬱發作。
張指,在大節日子遇上吵架分手、婚變,日後過節難免容易觸景傷情,故宜及早準備過節活動,例如約好友飯局聚會,或睇戲、聽演唱會,報佳音等,避免一人獨處,有助預防情緒變得抑鬱。亦可事先計劃旅行,與家人外遊,散心鬆一鬆也是好提議。關鍵為要「搵人陪」,減少去太靜的地方,避免自己更感孤單、孤獨。
抑鬱症患者及高危族應避免在佳節與朋友飲酒,張稱,因為酒精可影響情緒,有機會「越飲越愁」導致情緒更差、更抑鬱。以往在公立醫院工作期間,便接獲不少病人因為在大時大節不開心,而借酒澆愁或濫藥,終因自殺被送入急症室搶救。臨床上患者在冬天的病情會較差,也傾向多匿在家中,收埋自己,醫生通常會鼓勵他們多外出做運動及曬太陽。
■記者梁麗兒 #季節性情緖病 #抑鬱 #蘋果日報 #精神科 #張漢奇醫生 #情緒病

焦慮可致病情緒要紓解
圖: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指出,適當的壓力並非壞事\大公報實習記者 湯艾加攝 日常生活中,不免要處身某些公開場合。有些人可能會在上台演講前突然出現頭暈、拉肚子或冒虛汗等情況,很多時,這些反應與身體機能無關,或許只是焦慮情緒在搞鬼。而在繁忙的都市中生活,每個人也要面對不同的壓力。學生有關於功課、考試和升學的壓力;年輕人須面臨初入社會的身份轉變、應付工作以及轉工等的壓力。過度的壓力,也會導致焦慮情緒的產生,更甚的還會發展成焦慮症甚至抑鬱症。\大公報實習記者 湯艾加
大公報記者這次就情緒焦慮問題,專門請來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為大家答疑解惑。 大:大公報 張:張漢奇醫生
大:前一段時間發生了數宗大學生自殺事件。這些自殺的背後,是否有焦慮的情緒作祟?如果真的產生了焦慮情緒,學生要怎麼處理?
張:初入大學,在新的環境裏以新的模式學習,在入學初期是會產生一定的焦慮。因為不同於中學時的教學模式,大學是開放式的教學模式,學生在初接觸時的確容易感到有點無助。
壓力太大易出事 大:何時是學生每年到訪精神科的高峰期?
張:根據最新數據顯示

成人都會患上過度活躍症?4大病徵:過動 衝動 不專心 共病
早年外界對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(ADHD)的認識較少,認為過動或經常遊魂的小孩只是頑皮、心散等。直至長大,一直未被正視的病症浮現,更沒有作出治療,影響到家庭、社交,甚至工作。從事精神科專科17年的張漢奇醫生接觸不少成人ADHD患者,其中很多都是踏入社會後,因各種情緒病才被發現。 過往一位男性患者因工作不順,繼而誘發情緒病,轉輾向多位精神科醫生求助,先後被指患上躁狂、抑鬱症和焦慮症,服食多種精神科藥物後亦未見改善。轉至求助張醫生後,並建議他服用ADHD藥物,服藥後病症大大減輕,工作情況好轉,「共病」亦有所緩和。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(Attention Deficit and / Hyperactivity Disorder,簡稱ADHD),患者腦袋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天生分泌不足,從而引起連串症狀。 焦慮症、躁狂等共病影響治療效果 張醫生表示,不論成人或小孩,ADHD患者都常有「共病」的情況,即同時患有另一種精神病,他指出有87%的患者最少有另一種精神病,56%的患者最少有兩種,例如抑鬱、焦慮症、對抗性反叛、手腳震動、情緒障礙、躁狂等。「現